這個話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然而,這種困惑并不是一時產生的。
一個世紀加300年以前,卡爾·本茨興奮地從德國曼海姆專利局拿到世界上第一臺汽車的發明專利書的時候,中國還處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之下。15年后的1901年,慈禧因為不愿意司機坐在自己前面而將兩臺奧茲莫比爾汽車閑置在了紫禁城,同時也將汽車在中國的發展延遲了近半個世紀。
奧茲莫比爾比汽車
中國從乾隆時期實行閉關鎖國,這短短的兩百年,也是漫長的兩百年。中國先后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也錯過了汽車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當年中國的火炮用的都是實心彈(不裝火藥不能爆炸只是用來擊穿船體用的)。
而這個時候的西方,他們的汽車工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時期,汽車發動機、傳動系統、制動系統以及外觀設計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今天國產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斷層,正是從這一時期產生的。
卡爾·本茨駕駛自己研制的汽車
韓寒說,中國造不出像樣的汽車發動機,這句話一點兒沒錯,中國的確造不出像樣的汽車發動機,甚至造不出耐用的軸承和液壓件,這不是嘲諷,這是事實。汽車發動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研制難度不亞于航空發動機,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很簡單,但是要想在沒有經歷過內燃機技術改進過程的情況下自主制造出內燃機,簡直是癡人說夢。從1866年奧托研制出第一臺四沖程內燃機到今天,德國人已經在汽車發動機上折騰了150年,中國呢?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的40余年中,西方在發動機的進氣、冷卻、燃料汽化和啟動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而其中一些問題至今是困擾國產汽車發動機研制與生產的桎梏。
千金難換玲瓏心,發動機一直是國產汽車的痛點
再說傳動系統,作為傳動系統的關鍵部分,變速器一直是各大汽車廠商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直到今天,國內數得上名來的汽車品牌有95%使用的都是是日本愛信公司生產的變速器,這家成立于1969年的豐田子公司,幾乎壟斷了中國汽車變速器市場。這應該歸功于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那場革命——明治維新!
國產變速器發展至今困難重重,然而法國標致早在1889年便研制出了最早的變速器,而美國福特公司更是在1908年就研制出了自動變速器,在此過程中,液力變矩器、液力耦合器和行星齒輪等技術難度得到了解決,西方的汽車工業也再次將中國甩了幾條街。
幾乎壟斷國產汽車變速箱市場的日本愛信公司
說到制動系統,國產車與歐美日韓的差距沒有多大,但是西方在汽車制動系統上的研究,比中國早了近100年。1919年,法國海斯博諾·索扎公司率先制成了四輪鼓式制動器,并將其推廣在了汽車上;2年后,美國杜森伯格公司又推出了液壓助力器和氣動助力器,制動效果進一步提高,而隨后腳踏板控制四輪制動器和手剎控制傳動軸制動也成為了現代汽車制動系統的主要形式。
路虎極光與陸風X7對比,二者外觀相似度極高
除了上面說到的發動機、傳動系統和制動系統外,中國在汽車的外觀設計上也完全落后于西方,特別是近些年來,從陸風X7到眾泰T700,滿滿都是路虎和保時捷的影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創造力和設計人才外流外,中國在汽車外觀設計上的先天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從最早的馬車型汽車、箱型轎車、福特T型車到楔型轎車,中國無一例外都缺課了,由此產生的對汽車外形設計美學理解的缺乏,不得不說是中國汽車外觀設計缺乏創意的關鍵,至今全球主流的汽車外觀設計仍被博通、賓尼法瑞和喬治亞羅等公司壟斷著。
遺憾的是,后起的中國汽車工業并沒有踏踏實實補足欠下的功課,而是直接坐享他人的研究成果,沒有積累足夠的技術基礎,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來概括真是再形象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