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沙漠往往都是一望無垠,炙熱與干涸充斥著整片土地,地上似乎連一滴水的痕跡也找不到。
然而,我國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卻是一個例外,在干涸荒地的盡頭之處,有著一大片綠洲。這是無數綠色島嶼組成的千島之湖,被人們稱為刀郎千島湖,成群的水鳥棲息于上,勤勞的漁人甚至在湖中捕魚并以此為生。據數據顯示,這片千島之湖水草豐美,水質良好,并且面積足有兩個半西湖那么大。
這片綠洲處于麥蓋提縣附近。根據氣象及地理分析得知,麥蓋提環境較為惡劣,雨水蒸發量為2000-3000毫升,降水量卻僅為40多毫升。蒸發量大降水量小的這種情況使得這塊區域中無法存有湖泊,頂多只有鹽沼,就像在麥蓋提縣之中,除了那片綠洲之外,附近全部都是沙海。這就讓人更加疑惑,究竟為何這個刀郎千島湖能夠不被沙海吞噬?
對此,專家展開了深入調查。首先,麥蓋提縣中的濕地很多,但是全處于枯水期,哪怕區域內植被茂密能夠防風固沙,但是也無法真正地為刀郎千島湖提供水源補給。
隨后,專家又觀測了附近大片的胡楊林,發現幾乎所有胡楊林都沿河流附近分布,胡楊林間的小水塘正是養育胡楊林的地方。考察水塘的脈絡,發現水塘中的水來源于葉爾羌河,由此推測千島湖的水源供給也正是葉爾羌河。但是當專家真正到達葉爾羌河附近,所見的情景卻讓他們大吃一驚。這個季節的葉爾羌河也快斷流,處于枯水期,因此壓根無法起到供給水源的作用。
那么,既然不是葉爾羌河提供水源,究竟為什么刀郎千島湖能夠存在?專家綜合地理情況分析,發現造就沙海和湖泊最終區別的,是地理位置的高低。根據對麥蓋提縣的勘測,整個地區西南高東北低,干何處地理位置較高,因此大量沙土沉積;而千島湖的湖盆位置低,容易積累水源。尤其是在葉爾羌河等大河處于洪水期時,支流河道沖刷,河水通過小河道回到千島湖,使得其水源豐富。最重要的是,刀郎千島湖湖底淤泥厚厚一層,數量很多,起到較強的保水作用,因此讓整個千島湖一年四季都水源豐沛;而沙海地區處于沖積扇上部,泥土干澀,無法保水,因此不能夠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