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在內蒙古奈曼旗,一輛推土機正在蓄水池附近施工。無意之間,施工員發現了幾塊形狀獨特的青磚,看上去不同尋常。施工員立刻通知了相關的考古專家,隨后考古專家立刻到現場進行勘探,之后,一座千年古墓便浮出水面。令人驚異的是,這座古墓不僅保存完整,而且還沉睡著一位“黃金睡美人”。
眾所周知,我國盜墓現象格外猖獗,無論是前期盜墓還是后期盜墓,都對于歷史文物的保存有較大不良影響。研究員表示,我國很多古墓都已被盜掘,然而在內蒙古奈曼旗發現的這座墓,不僅格外龐大,而且保存地特別完整。這讓考古專家驚喜不已,并且這座古墓中隨葬品非常多,金銀玉器無所不有,相當豐富。然而更讓人震驚的還在后面,墓中的尸床上躺著兩具尸體,全身都用銀絲網絡細細包裹,面上都戴著黃金面具。
黃金面具?據考古專家介紹,我國隨葬習俗中并沒有戴面具入土的習俗,并且這個面具為寫實風格,和埃及的喪葬習俗也大不同。這就讓考古專家疑惑不已。經過細致調查,后來在墓中的墓志銘中發現,這兩個尸體分別是遼代陳國公主和其駙馬。莫非戴黃金面具入葬是遼代習俗?
于是史學家多次考證遼代的喪葬風俗。據悉,遼代的傳統喪葬習俗為樹葬,即人死后將其置于樹上,任自然風化以表示對自然的崇敬,然后再埋葬。隨著契丹族入土中原,契丹族的喪葬習俗也吸收了中原的喪葬習俗,開始改變。然而即便如此,在中原地區的墓葬挖掘中,也很少看到戴金面具入葬的。疑惑的研究員只好到奈曼旗附近再過考察,最終發現了“祖州石室”,并徹底解決了“黃金睡美人之謎”。原來,祖州石室是用來放置遼代貴族尸體的。或許是希望死者復活,遼代貴族在死后,其尸體也不會立刻入殮,而會被放置半年、一年甚至五年之久。在這之間,為了防止尸體腐化,就戴上黃金面具以及包裹銀絲網絡,使其尸體盡量完好。“黃金睡美人”的發現,將遼代這一喪葬習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