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溥儀這個名字。最后一代皇帝,傀儡、賣國求榮、犯人,在這么多稱呼中,沒有一個是褒義的。的確,在大部分人眼里,溥儀不過是一個懦弱的木偶,盲目地被日軍利用,罔顧國人的安慰只求自己的一時安穩。然而,在那場著名的“東京審判”中,他出庭作證長達八天,創造了最長記錄,也讓無數國民見證了這位末代皇帝的人格魅力。
東京審判雖距今久遠,然而在國際法律的發展過程中,卻也是有著重要地位。它對二戰中甲級日本戰犯進行審判,以求對破壞和平的罪犯和人進行裁決,重塑世界正義,因此影響重大。當東京審判陷入僵局,日本戰犯開始逐漸面露得色之時,一個戴著眼鏡、身材瘦而高的中年人的出現,打破了法庭的安靜。這個男人就是溥儀,他先前被蘇聯關押,之后得知需要他出庭作證,心中雖然惴惴不安,但也仍然是出席了東京審判。
如果說原先溥儀是懦弱的,畏畏縮縮的,站在審判臺之上,他的一舉一動逐漸變得激憤。雖說他一直被國人成為“傀儡”,但聽到他對日本的諸多控訴,對被謀殺的亡妻的懷念,還是讓記者有所動容。據出席東京審判的記者描述,在偽滿洲國成立初期,溥儀也是心懷天下,每天早早坐在辦公室中,準備處理政務。然而,所有的大事都是日本在處理,溥儀的簽字和授權不過只是一個形式。加之溥儀每天都受到日軍密切監視,時不時被日軍威脅恐嚇,他的權力實則已經被架空。談及這一段往事,溥儀激動地敲著桌子,面露忿色,表達著自己的不甘,這也是國人第一次看到這位皇帝的反抗,盡管是遲來的反抗,但也對審判的結果造成了一定影響。
除此以外,溥儀提供的諸多物證,以及他和多位軍官的談話,都直接推動了東京審判的進程。包括他提出日本妄圖吞滅中國、通過宗教和戰爭統治世界的野心,這些有理有據的證言都極具說服力。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經過直訊之后,溥儀和一位美國律師的“搏斗”過程。盡管美國律師咄咄逼人、肆無忌憚,但溥儀毫不退讓的表現也讓這位末代皇帝的人格魅力更加凸顯。是的,溥儀害怕受到國家審判,也害怕回到中國受刑,然而這位一直懦弱的末代皇帝還是沒有在東京審判中退縮,為國人真正做了一件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