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汽車成立已經近80年了,在不到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大眾已然從最初只生產甲殼蟲的汽車廠成長為擁有12大旗下品牌的國際汽車巨頭,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與一個人有關——希特勒。
視察納粹軍隊的阿道夫·希特勒
在有的人眼里,希特勒是罪不可赦的魔鬼,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他振興了德國經濟,極大促進了20世紀30、40年代德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為德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德國大眾。
20世紀30年代大眾(當時稱VW)汽車所使用的LOGO
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汽車工業的主要產品還是豪華車,而豪華車在當時只能是富人的玩具,普通民眾根本沒有經濟能力去購買價格昂貴的豪華車。這一時期德國汽車的普及率只有2%,相當于每50個德國人才擁有一輛汽車。
藏于博物館的1935年款梅賽德斯170H
為了發掘潛在的市場,一些汽車制造商開始自行生產“人民的汽車”,他們生產了像梅賽德斯170H、阿德勒、斯太爾50這樣的車輛,可是對于當時深陷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普通德國家庭來說,這些車還是不在他們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人民的汽車”并沒有真正成為人民的汽車。
斯太爾汽車公司推出的斯太爾50
“人民汽車”項目真正出現轉機是在1933年,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的那一年。盡管希特勒一生都沒有學會開車,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對汽車的熱愛,就某種程度而言,正是他對汽車的狂熱催生了大眾汽車。
參觀甲殼蟲模型的希特勒,正在給他做介紹的正是保時捷之父——費迪南德·保時捷
希特勒上臺后不久,就提出了他對“人民汽車”的基本要求:可容納2名成人和3名兒童、最高時速可達100km/h、最好采用風冷發動機,最重要的是,這種車的價格必須控制在1000馬克之內,以保證收入在990馬克(相當于當時的396美元)也能買得起。希特勒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德國的汽車普及率能達到同期美國的水平,當時美國的汽車普及率達到了20%,相當于每5個美國人就擁有1輛汽車。
費迪南德·保時捷提出的Type12,該造型成為后來風靡世界的甲殼蟲的設計來源
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費迪南德·保時捷(也譯作波舍爾)就是最好的例子。話說希特勒提出“人民汽車”方案之后,德國政府官員就開始四處尋找合適的工程師,而此前已經在汽車圈內小有名氣的奧地利汽車設計師費迪南德·保時捷理所當然成為了眾多人推薦的人選。
希特勒視察德國軍隊,圖中右起第三個就是費迪南德·保時捷
1933年,保時捷受邀前往柏林與希特勒見面共同商討“人民汽車”項目的具體事宜,兩人見面之后一拍即合,討論非常熱烈,希特勒對“人民汽車”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價格在900馬克左右、最好采用風冷發動機等等。會面期間,據傳保時捷僅用15分鐘就畫出了大致的設計圖,這成為了后來甲殼蟲的雛形。
1938年5月26日,希特勒在沃爾夫斯堡大眾工廠奠基儀式上講話
得到希特勒的賞識之后,保時捷就開始了“國民轎車”的設計,而這與他本人的夢想也是符合的,他原先就計劃生產一款適合平民開的轎車,希特勒的計劃正好與他的理想不謀而合。或許這種內在動力激勵了他,僅僅3年之后,保時捷和他的設計團隊就推出了3輛VW—1原型車,隨后開始了16萬公里里程的漫長測試。
1939年首批下線的甲殼蟲轎車
1938年5月26日,大眾汽車公司在沃爾夫斯堡開建新的工廠,用于生產保時捷設計的“國民轎車”甲殼蟲。但是好景不長,僅僅一年之后,二戰就爆發了,大眾在沃爾夫斯堡的工廠停止生產甲殼蟲,轉而生產軍車輛,原先生產的200多輛甲殼蟲也沒有在民間普及開來,而是裝備了德國軍隊,希特勒的“人民汽車”暫時中止,但是不可否認,希特勒對大眾汽車的貢獻是非常重大的,如果沒有希特勒,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大眾汽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