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曾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看到過這樣一幕:一位古稀老者盤坐在地上,面前有一條眼鏡蛇趴著,當老者奏起長笛,蛇便站立了起來,然后跟隨著旋律,開始左右上下的擺動身姿,場面極具異國風情。
而這樣的場面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如在阿拉伯和印度地區,仍有不少靠表演此技藝為生的人。那么,究竟蛇要聽到什么樣的音樂,才會那樣擺動呢?
答案可能會讓人失望,蛇其實覺得任何音樂都聽起來差不多,但有個例外:它們討厭吵鬧的搖滾樂。
眼鏡蛇沒有外耳,但并不代表沒有聽力,它們可以通過尾巴和腹部的肌肉感受到從地面傳來的震動。就像雷達系統一樣,哪怕一只老鼠在十米外的泥地跑過,也會吸引到眼鏡蛇,那可比起笛子的聲音可微弱多了。
而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有一項研究,內容是關于眼鏡蛇是否能聽到空氣傳播的聲音。研究人員用測導線將眼鏡蛇和專門的設備相連,此舉可以準確觀測到空氣傳播聲音對蛇大腦的影響。最后研究的結果是,人們發現,它們不只能感受到地面的震動,更能感應到空氣中的聲音。
那么,眼鏡蛇為什么會聽到音樂后就站起來舞動自己的身姿呢?很簡單,其實就是一種對危險做出反應的本能行為,在前面也說過,對于它們來說,如果有一只老鼠在附近發出了動靜,這個微弱的動靜對于眼鏡蛇來說,就是獵物可能存在的信號。
習慣后,它們就能分辨哪些是老鼠的聲音,哪些是大象經過的聲音,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的聲音,都是它們通過經驗歸納出來的,對于常見無意義的聲音,蛇并不會做出反應,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舞蛇人通常要將一條眼鏡蛇訓練的足夠溫馴,才會開始出來賣藝,在訓練之初,便會將這些眼鏡蛇的毒牙拔掉,不拔掉也可以,但訓練者也會穿上特制的防護服。
當他們開始吹響笛子的時候,眼鏡蛇會毫不猶豫發起攻擊,這個時候舞蛇人會懲罰它們,像是狗不聽話,便會被主人教訓一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但之后眼鏡蛇再次聽到笛子的聲音,開始不再進攻,因為進攻會被懲罰!但很可惜,它們錯了,不動仍然會被懲罰,這樣的調教模式,讓蛇感到很困惑,最終會將笛子的聲音,分類到有意義和無意義之間。
經歷了兩次調教后:它們會變成聽到笛子聲后不再主動攻擊,也不至于趴著不動,而是將身體整條立起來,作警戒的姿態,似乎在等待著“笛子”進攻它一般,不斷擺動自己的身體。
最后,馴服一條眼鏡蛇的周期甚至不需要一年,但對于訓蛇者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蛇會逃跑的問題。究竟是它們覺得這些笛子太難聽了?還是覺得這樣一成不變的生活太無聊,從而去尋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