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翻譯成現代文字既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這把劍削鐵如泥,被后人稱之為“百兵之祖”,成分乃是很純的高錫青銅。
而最令人震驚的是,這把劍竟然有金屬記憶的功能。
但1965年12月,考古學者們從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挖出這一把寶劍時,有記載說:“拔劍出鞘,寒光閃閃。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二十余層一劃而破。”這把寶劍,當得上是冷兵器之王!
不過,雖然越王勾踐劍十分神奇,但是一些人所言的越王勾踐劍具有形態記憶功能顯然沒有太多證據。
最開始,有傳在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中出土了一枚青銅劍,在出土時被工作人員壓彎,然后,當工作人員將其拿在手上的時候,奇異之事發生了,這枚青銅劍竟然又恢復了原本的形狀——這竟然是一把擁有形態記憶合金技術的青銅劍!
大概是越王勾踐劍名氣太大,這種所謂的記憶金屬功能也被安排在了它的身上。
嚴格來說,越王勾踐劍即便當真具有這種功能,也不可能有人拿來做實驗,因為這把劍實在是太珍貴,誰都不敢試著將其彎曲,因此,這把劍具有記憶合金技能的說法,只能是一個流言。
但是,這依然是一把充滿神秘的寶劍,比如,它之所以到了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腐朽,是因為它上面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不光是一種極其耐腐朽的金屬,同時,還具有良好的光澤度,但是,地球中的巖石含鉻很低,提取十分不易,而且,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溶點大約在4000℃,古人又是用怎樣的辦法溶鉻制造成這樣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的呢?至今,仍然眾說紛紜無人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