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形象,因此關于他在死后設立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沸沸揚揚,其實這也不是羅貫中的首創,早在宋朝之后,曹操在民間中的奸雄定位就雷打不動了,而羅貫中只是將這種說法引入他的小說中。
民間甚至還出現了這樣的傳說:曹操在下葬的那天,鄴城的四座城門同時打開,七十二具棺木從城里抬出,進入了墓室中,誰也不知道這七十二座墓室中到底那一座藏著的是威名赫赫的魏武帝,卻留下了千古疑團。這到底是歷史的還原,還是歷史的歪曲?
在如今的臨漳和磁州的原野上,的確有一個古墓群,民間傳說這就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雖然數量多了些,但是七十二誰也不能肯定就是一個實數,說不定不足,說不定超出,那這里是不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所在地呢?
根據專家考證,這不過是北朝貴族的墓葬群,1988年的《人民日報》也公開刊登了這個消息,證實口耳相傳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正確,因此這個傳說是謬傳。
既然七十二疑冢是子虛烏有,那么是不是我們冤枉了這位三國年間大名鼎鼎的奸雄?
應該說是有這個可能的。因為根據《三國志》《晉書》等相關史料都記載了曹操的墓室就在鄴城以東,從沒有提到疑冢。而在他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的祭文中都明確了曹操是薄葬。而且按照他留下的遺囑來看,他要求就穿著普通四季的衣服下葬,隨身也不要陪葬珍奇珠寶。
如果真的這樣做的話,曹操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在當時,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就算是敗給了孫劉聯軍,也是權傾朝野,顯赫一時。而他能夠留下這樣的遺詔,的確是難能可貴,而作為兒子,作為屬下,從常理判斷不可能違背他的遺命。
原來,七十二疑冢只是世人的以訛傳訛,曹操這“奸雄”的名聲只是背了一個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