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向來出名,后兩句更是眾人耳熟能詳的,而對于它的作者,想來很多人也并不陌生,那就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然而,說起這位詩人,以及詩作背后的故事,就并不那樣廣為人知了。
這首詩題為《渡漢江》,乍一看,似乎只是簡單地寫詩人從遠在嶺外的蠻荒之地歸來,渡過浩浩渺渺的漢江就接近了故鄉,然而,越接近家鄉,卻越是不敢問及家鄉的消息,畢竟時日已久,與家人音訊隔絕,捱過漫長的時間,彼此未卜存亡。故而,既盼著回家,又唯恐得知什么不好的消息,斷了長久以來苦苦支撐著自己的信念。
這樣的矛盾心理只用簡單淺顯的字句娓娓道來,實在太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從遠方歸來的游子接近家鄉,所有模模糊糊的擔憂似乎就在下一秒就會被路過的某位老鄉證實,變成活生生的的現實,而這現實,或許正會無情地粉粹經年累月的希望與夢想。因此,迫不及待的步伐就成了“情更怯”,話到嘴邊的探詢就成了“不敢問”,這種精神痛苦,必然是真切而耐人尋味的,不然,也不會令這首詩流傳千年,廣為傳誦。
然而,這首詩的背后,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故事?
宋之問的這一次遠行,其實是被貶去的,雖然說貶謫只是歷代文人并不出奇的經歷,然而,他的被貶原因絕不光彩,是因為攀附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曲意逢迎,企圖上位。故而,被貶嶺外,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罪有應得。那么他的歸來呢?其實,流放的期限還沒滿,他是偷偷逃了回來,而且,從這“渡漢江”說顯示的路線看來,他要回的也并非故鄉——果然,他回到了洛陽,當時的政治中心。
一切忽然就有了新的解釋。一個無恥逢迎的小人,一個死不悔改的逃犯,重新接近爭權奪利的地方,自然不是出于對故土的深情,只不過是想看看還有沒有能為自己再謀取一次功名富貴的機會罷了。這樣的他,當然越靠近越恐懼,不敢問來人,哪里是什么欲語還休,分明是怕自己的潛逃被發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