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很多人在童年時代就讀過背過的詩句,詩中說到的“龍城飛將”,是漢代兩位曾立下赫赫功勛的豪杰——奇襲龍城的衛青,和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
然而,同是痛擊匈奴、名傳后世的將帥,這兩位的遭遇卻大有不同。漢武帝元狩四年,衛青大將軍出擊匈奴,李廣隨軍為前將軍。那時李廣已老,分明聲名在外,卻只因為漢武帝覺得他命格不吉利,久久不能封侯,是為后世說的“李廣難封”。這一場戰役中,李廣因為求功太過心切,不顧將令,徑自出擊,卻在茫茫沙漠中迷了路,最終無功而返,自覺愧對朝廷,于是自刎而死。
后來,李廣的兒子李敢得知了此事,認為是衛青令他的父親憤憤不平,以至于最終不得志而喪命,因此總也咽不下胸中那口氣。也不知他是一時沖動,還是懷著似乎不那么合理的怨憤謀劃了許久,總之,他前去衛大將軍的府邸刺殺,想為父親報仇。他的刺殺自然沒有成功,只是擊傷了衛青。衛青寬宏,并不以此為忤,將這件事瞞了下來。可是,他的外甥、另一個名將霍去病年輕氣盛,趁著圍獵的時候,放箭射殺了李敢。由于霍去病當時正受漢武帝器重,這暗箭傷人的不光彩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李敢之子便是李陵,頗有李廣當年的風采,年少有為。可惜,他出征祁連山時,深入胡虜之地,與單于的八萬兵馬苦戰數日,援軍卻久久不來。李陵筋疲力竭,被單于俘虜,與此同時,漢武帝聽說了“李陵投降”的傳聞,一怒之下,未經查實便殺了李陵的老母和妻兒。在那個年代,大一統的國家才建立了百余年,在人們的觀念中,家族的地位如先秦時一樣至高無上,李陵自然也不例外地這樣認為,因此,消息傳達塞外后,他十分悲痛,縱使有萬般無奈與不甘,終究還是投降了匈奴,從此郁郁寡歡,孤老異域,再也沒回過故鄉。
李陵的遭遇廣受同情,自古以來,很少有人將他當作真正的叛將看待。千年后的辛棄疾說“將軍百戰身名裂”,不是批判,只是嘆息。
而當時,司馬遷更是為他,不惜冒著激怒漢武帝的危險,直言辯護,甚至被判了腐刑。盡管如此,他仍然盛贊李陵,說他不愧為名將,有國士之風。他們不是朋友,甚至連泛泛之交也談不上,然而,司馬遷的那些辯護言語仍然不吐不快——
這便是在慣于曲折而凄涼的生命之中,永遠也無法丟棄的一個“義”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