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三國時期驍勇善戰的猛將,當年斬殺“昏主”,讓歷史在魏延身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如今看來,魏延當日只為可謂當機立斷,若昏主不死,悍將黃忠則亡。可也正是這個戲劇性的“出場”,卻讓魏延被諸葛孔明所不容,“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這雖是作家羅貫中的夸張之法,但確實道出了諸葛亮打壓魏延的鐵證。
魏延智勇雙全比肩孔明
縱觀歷史不難看出,魏延實際上也是在劉備落魄之時與其交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忠臣、賢良。他武行出身,早年間追隨劉備入蜀,屢立奇功,不僅驍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是三國期間不可多得的軍事奇將。較之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五虎上將,魏延有過之而無不及。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同樣也力排眾議提魏延。劉備識人用賢,從劉備說服諸葛亮,一定要委派魏延鎮守漢中要塞,就不難看出,劉備對魏延的肯定和器重。
魏延錦囊妙計終被棄
劉備死后,諸葛亮揮師“北伐”,魏延更是看到了諸葛亮所不及,提出了“子午奇計”。他諫言諸葛孔明,關中守將夏侯楙實乃庸才,請諸葛亮借五千精兵于他,他便可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取長安。如此咸陽以西便可全部收入囊中。但諸葛亮生性多疑,好穩中求勝,怒斥魏延此計兇險,他更愿大道而行,先取隴西。
隨后,出軍祁山,軍內皆舉魏延為先鋒,可諸葛亮卻一排眾議選撥馬謖。劉備死前曾用“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評價過馬謖。果不其然,馬謖街亭大敗,直接導致了首次北伐的失敗。而這次失敗,不僅讓諸葛亮痛心疾首,也驚醒了魏明帝,魏明帝認識到如依魏延之計,可能局面大有不同,于是立即撤換夏侯楙,改派曹真鎮守關隴,后又派諸葛亮勁敵司馬懿統帥抵達蜀中。至此,諸葛亮徹底失去了北伐的最佳時機。
嫉賢妒能還是不相為謀?
至此,不難看出,魏延和諸葛亮走的是不同的路子,諸葛亮穩扎穩打,魏延棋出險招,各有所長。但顯然后期魏軍已經對于諸葛亮的戰法了如指掌,在應變將略上諸葛亮遠遠不及魏延。但在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的時候,魏延就是這樣不斷的被排擠和打壓,直到最后,諸葛亮病死,楊儀殺掉了魏延,爭了一輩子的兩人終于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