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戰國的分界標志是三家分晉,但是春秋和戰國的區別難道只是簡單的晉國變成了韓趙魏三國嗎,三家分晉其實只是說明了分封秩序的崩潰,那么,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到底是什么?
先看春秋戰國戰爭規模區別。
春秋的時候,還保持著西周時期的規矩,宗法貴族制禮儀還沒有遭到徹底的破壞,只是出現了裂點,在春秋時期,諸侯還是在爭霸的?爭霸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打一下,看誰是老大。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是比較克制的,大家雖然打,但還是遵照禮儀的,最典型的就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沒有在楚軍渡河的時候對他們下手,而是遵照了禮法,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宋國慘敗,楚國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霸主地位。這場戰爭之后,春秋的戰爭特色“成列而鼓”基本上已經走向衰落,新的以詭詐奇謀為特色的戰爭方式開始逐漸成為主流。
到了戰國時期,基本上禮法已經徹底崩壞了。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本來只是武士階級參加戰爭,戰國的時候,平民也要參加戰爭了,秦國更是全民皆兵的典型代表。在這種狀況下,周天子的象征地位已經削弱到幾乎沒有了。本來,春秋時期諸侯打仗還需要找個借口的,戰國時期已經變成了想打誰就打。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差別還是次要的區別,這個現象的產生的根本還是要從禮法上看。
春秋戰國時期文物
春秋戰國的區分,是隱藏于西周構建的禮法制度背后的,或者說自上古傳承下來的道德的精髓——仁義道德,大家對仁義道德的認可和尊重的程度。籠統來說,西周對待禮法準則,是遵而行之的,而到了春秋時期,雖然是不能遵照了,但大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卻是舍而棄之了。這個意思不是說西周的時候大家還比較高尚,春秋戰國之后就逐漸變得邪惡了。不能這么去看,得去看社會的演變和文化的變遷。
不去分析大范圍的分析別的,就單單看諸侯的表現,春秋的時候,諸侯重心還是爭霸,就是爭著當一方諸侯的霸主,這個時期,雖然有征伐,有兼并,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以維持秩序、社會穩定為目標的,爭霸還是要講道理的,還是要有仁義道德可言的。戰國的時候,諸侯的重心是稱雄,稱雄是有排他性的字眼,就是說,非我族類,都是要滅亡的。這樣的結果,就是為了統一而兼并了。
用孟子的話來說,爭霸的人還是在遵守西周的舊秩序,還是要講一下仁義的,而稱雄的人是奔著新秩序去的,他們要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就枉顧舊時的禮教了。春秋和戰國都是用力量來說話的時代,春秋的時候大家還念著是姬姓同宗會手下留情照顧一下禮法,戰國的時候已經是徹底不念及同宗的情誼了只想著自己的勢力了。
一句話簡單粗暴總結,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春秋人打仗不為平分秋色,為證誰是老大!戰國人打仗不為當老大,只為爭唯我獨尊!我們人,似乎總被欲望驅使著,總是朝著越來越自私的進化方向狂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