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塵與土,八百里路云和月,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這是南宋著名將領岳飛的詞作,古往今來岳飛是忠臣的代表,岳飛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他精忠報國、勇立奇功,在1141年,正當岳飛大敗入侵的金兵之時,民族叛徒秦儈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時年39歲。
古往今來,大家都慨嘆岳飛的不公,咒罵秦儈小人的卑鄙,以及對岳飛愛國精神的高度肯定,秦儈死后,他被做成石像,永遠跪在岳飛的墓前。但是,秦儈究竟是不是殺害岳飛的兇手呢?
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式,岳飛帶領的軍隊為南宋的精銳部隊,他一路勢如破竹,一路大殺金軍,有人說當時秦儈很恐懼,害怕岳飛班師回朝之后,功勞很大,會搶了自己的飯碗,所以向高宗趙構進讒言,然后趙構殺了岳飛。
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殺害岳飛的兇手應該是高宗趙構。
其一,因為如果岳飛贏得了戰爭,那么勢必要找回已經作為人質的徽欽二帝,如果這兩個人回來了,那么趙構的皇位就不保,這是趙構最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其二,岳飛在政治上也是個低能兒,要知道北宋的趙匡胤的皇位是怎么來的,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來。所以宋朝的君主都特別顧忌武將,尤其是手握兵權的武將。而岳飛恰恰認識不到這一點,在紹興七年,岳飛居然奏請讓趙構立儲!高宗很生氣,立儲大事事關自己皇位,岳飛作為大將,竟要干預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這一點讓高宗非常的不放心,所以,岳飛掌握兵權一天,高宗就一天不放心,這就為岳飛的死埋下了伏筆。
其三:宋朝以來,封建制度日趨完善,皇帝們更加注重了中央集權,秦儈權利再大,再深得皇帝賞識,也不能超越皇權,像這種高級將領的生殺問題,并不是秦儈一個人說的算的,況且朝廷當時連發十二道金牌急傳岳飛回京,就印證了這一點,殺害的岳飛的主謀正是宋高宗趙構!
岳飛的冤獄在南宋孝宗得到了平反,說岳飛冤屈也好,說他是皇權爭奪的犧牲品也罷,但是他身上那種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現在永遠激勵著我們中華兒女。
但從今天回頭看歷史,岳飛年僅31歲就被謀殺,真兇到底是誰?是趙構也不是趙構!殺死岳飛的那個人,既不是秦檜,也不是宋高祖趙構,這個兇手不是人,而是一種有皇帝這個職位存在的中央集權制度。如果岳飛活在今天,不至于精忠報國還落得一個血肉模糊的悲慘下場!按照岳飛謀殺案真兇是中央集權制度這種說法,那直到清朝末年,歷史才幫岳飛報仇雪恨,殺了這個害慘了岳飛的皇帝中央集權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