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名為愛新覺羅玄燁,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正史上對于這位偉大的皇帝從不吝溢美之詞,記載的豐功偉績,如大戰鰲拜、平定三藩、親征準噶爾、收復臺灣,清除明朝殘余勢力……康熙以仁政治國安邦,廣用賢才,包容天下。但其實,康熙也存在優柔寡斷和沽名釣譽的嫌疑,也許正是他自己一手造就了后來眾子奪嫡的慘劇。
幾度廢立 朝野動蕩
長壽的康熙皇帝有很多兒子,更要命的是兒子們幾乎各個爭氣,其中有能力圖謀皇位的就有四個。老人家一直當政,太子又荒誕無能,助長了其他皇子的野心,康熙皇帝驚人的“二廢太子”行為更是罕見,直接導致朝野動蕩,經久不安。太子之位懸空,康熙皇帝卻優柔寡斷,遲遲不能決斷,皇子們的勢力斗爭越來越勝,這為日后的奪嫡慘劇埋下了伏筆。
成也是仁 敗也是仁
在眾多的皇子中,八阿哥能力拔尖,人緣最好,被尊稱為“八賢王”。太子被廢后,八阿哥成為了呼聲最高候選人。八阿哥繼承了康熙的“以仁為本”的思想精髓,在平日里籠絡了一大批朝廷重臣。一個有能力、有人緣,又極像了父親的皇子似乎將要順理成章的成為太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康熙又怎么會看不出來。但是,大家忘了,此時康熙還是皇帝,他又怎么能夠容忍一個皇子的勢力比自己還大,怎么能讓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威脅到自己的集權統治?所以,被視為結黨營私的八阿哥勢力越大,就越成為了康熙的“眼中刺”,他離皇位也就越來越遠了。由此,看來在康熙優柔寡斷的背后,其實是自己沽名釣譽的野心。
遺詔之謎 是四還是十四
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前,他終于肯對自己手中的大權托付下去了。但是,時間緊迫,一道遺詔,卻成了兒子們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的導火索。傳位于皇四子胤禛,成為了世人的詬病。生前對四子并沒有什么青睞的康熙,怎么會對他臨危受命?一時間,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的傳言不脛而走。將“傳位十四皇子”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之說,愈演愈烈。但按清宮秘檔分析,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并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于四皇子”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但是,為了肅清朝野,一場的大的殺戮終究沒能避免,康熙的兒子們及其黨羽紛紛在新任皇帝的屠刀下一一慘死。
其實,康熙手中的大清天下初定,滿漢急需融合,康熙施仁政是有道理的。但是康熙的晚年就出現了貪污腐敗、老臣自傲等混亂的朝綱,也許性格堅韌的老四在康熙心中真的是保大清無外憂內患的最佳人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