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京官”,顧名思義就是在京師擔任職位的官員,主要是指在中央機關工作的中下級官員,比較像咱現在的在中央任職的基層公務員的角色。忍不住八卦了,這些官員的工資到底有多少?來來來,搬好小板凳排排坐,小編來掃盲了。
經常看宮廷劇的小伙伴就知道,官員上朝都得打扮得人模人樣,人靠衣服馬靠鞍,所以他們的服飾大都華美,這不僅是中央機構形象上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他們要向別人展示:快看呀,我這衣服老貴老貴了,又長膘了的我這布料錢又加了,快看呀,我有錢。所以,具有求知精神的小編扒出了擔任大清戶部江南司郎中一職的李慈銘的工資條:
四月十六日,春夏兩季俸銀45兩;
五月初三,養廉銀10兩;
八月初十,秋冬兩季俸銀80兩;
十一月初五,糙米約1200市斤。
這位典型京官系統官員一年的俸祿為135兩銀子和1200市斤糙米,我們假設他每天只開支一兩銀子,咱們這位江南司郎中一年中就得有七個多月的時間挨餓,厲害了,我的郎中,你居然還活著。再想到清代流行的一句諺語“京官窮,窮京官”,這鮮衣怒馬的背后竟如此的凄慘,京官真“窮”。
咱也都知道,基層公務員的工資也不高,那么,為什么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人人都擠破了腦袋想進中央任職呢?
報告!地方官有話要說。
官方的工資條能看出來京官的工資確實很低,可是,你聽說過有哪個京官被餓死的嗎?所以,深挖了一下,竟真找到了李慈銘的另一份收入單:
禮金418兩;
印結銀346兩;
捐銀、團拜銀:198兩;
天津問津書院束修:1115兩
……
這些非工資收入竟超過了2000兩。
“大樹底下好乘涼”這板上釘釘的道理再一次被印證了,京職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這些京官人際廣布并且能獲得大量的信息,這使得大多地方官都處心積慮地巴結他們。俗話說“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就有了“信息費”和“保護費”等等名目的禮金,再者就是,來京師做生意的同鄉商人收到京官的招待,他們也是要揩一把油的。
有權就有錢,話糙理不糙。把參照物換成尋常百姓,京官的工資收入足夠他們過富裕的生活了,職位之便能讓他們獲得這么多額外收入才是人人對京官翹楚相盼的原因,更何況那時候京官收取地方官的禮金并不是違規犯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