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馬光大家肯定都認識,因為我們小時候就知道司馬光這孩子打小就聰明伶俐,知道砸缸救人。但是這司馬光除了砸缸,他還會干點兒什么呢?司馬光是陜州夏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由此還得了個稱號,叫“涑水先生”。雖說司馬光來自一個小地方,但他后來憑借著自己的學識與才華,已然成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司馬光在六歲時,其父就開始苦心培養(yǎng),教他學識,話說司馬光自己也很是爭氣,七歲時不僅能順溜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解得頭頭是道,頗有見解,聰慧異常。這也就不難解釋人家年紀小小便能做出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大事”了。其實司馬光不光砸過缸,他還扎過蛇。當時正是天圣九年,司馬光隨其父司馬池前往四川廣元,一路經洛陽、潼關、寶雞等地,過秦嶺打算出任利州轉運使,誰知剛上棧道沒多一會兒,便路遇巨蟒,眾人手足無措之際,司馬光卻十分冷靜地手持一把利劍,直扎巨蟒至尾,那巨蟒疼痛非常,滾下了山腰的棧道,使得眾人得救,而此事也更加證明了少年司馬光的聰慧與機警。
但司馬光除了會救人以外,其寫文章的本事也是為后人所稱贊的,年紀輕輕便頗有成就。司馬光年近二十就步入官場,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摯友,例如當時在同州早有才名的同科進士石昌言,雖說二人相差二十幾歲,但交流起來毫無代溝,相當合得來,常常談古訪今,交流學術。后來司馬光因父親的職位調動也隨之改任,便與摯友甚少聯(lián)系,順風順水地發(fā)展仕途。然而好景不長,母親忽然病逝,按封建禮教,他須辭官回家服喪三年。
在此期間,北方黨項族人元吳稱帝,建立了西夏國,同宋朝發(fā)生了戰(zhàn)爭,宋朝連連失敗。之后不久,司馬光的父親也病死在晉州,雙親相繼辭世,使司馬光悲痛萬分,但他仍記得雙親的教誨,把悲哀化作發(fā)奮圖強的動力,讀了大量典籍,寫下了諸多經典,如《十哲論》、《四豪論》、《賈生論》等,對一些古時人事提出自己的觀點,發(fā)表獨到見解,練就了一身寫文章的本事。當他服喪結束后,先后簽書武成軍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將作監(jiān)主簿,權知豐城縣事,短短時間,就取得“政聲赫然,民稱之”的政績。在工作之余,也同樣大量閱讀典籍,寫下不少論文,如《機權論》、《才德論》、《廉頗論》、《應侯罷武安君兵》、《項羽誅韓生》、《漢高祖斬丁公》、《甘羅》、《范睢》、《秦坑趙軍》等幾十篇,對后世影響深重。由此可見,這北宋名家司馬光,寫文章的本事可比砸缸厲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