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因為項羽在固陵之戰之后連連敗退,然后由垓下潰敗至東城,最后到烏江邊。從他當時選擇這條路線來看,他確實是有退回江東的意思,為什么好不容易逃到烏江邊,又有人劃著小船愿意帶他回江東,他還是選擇自殺了呢?
從古至今,這個問題紛爭不斷,捋捋大概思路有四個大膽猜測:
第一,“疑亭長有詐”之說
項羽一路潰敗,渡淮之后僅有騎兵百人,到陰陵又迷了路,問了一個農夫,結果農夫騙了他,讓他身陷大澤,被漢軍追上,當時估計項羽心已經涼了半截,眾所周知,項羽是個感情豐富的人,他似乎感覺民心已經背離了他,面對亭長,他也許懷疑亭長也在騙他,所以就走投無路,自刎。
第二,“自己結束戰爭,造福百姓”
秦末大亂,各地紛爭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創傷實在是太大,他的一路逃竄,似乎認識到了民生疾苦,所以希望自己了斷,結束這場戰爭,如果回到江東,就會南北割據,還會陷入戰爭,所以為了百姓,他選擇了自刎。
第三,“成王敗寇,成人之美”
從項羽的種種事跡來看,項羽有著極其不同的個性與心理,他一直有一種“你死我活”的理念,他的心理是非常極端的,他選擇在烏江邊自刎也恰好符合他的心理。
第四,“隨著戰斗形式的發展,到江東自立不能實現”
其實,從當時的全國形式來看,項羽去江東再重振旗鼓是不可能的,當他逃到烏江時,發現情況比設想中要糟糕的多,烏江對岸越人背叛,陳嬰背叛,后面有漢軍追兵,自己只有26名騎兵,所以他為保全名節,不被漢軍羞辱,選擇了在烏江自刎。面子,對男人而言,果然比命重要!
而戰無不勝的西楚霸王項羽怎么會淪落到江邊自刎的慘淡下場?因為他有勇有謀適合當大將軍,卻毫無政治頭腦,偏偏作死寧要當西楚國王。為啥這么詆毀別人心中的大英雄?舉個栗子,讓你近距離感受下項羽是個啥人。一位學者蔡生建議項羽建都咸陽,因其地理位置優越可統御全國。然而,項羽一口拒絕,他說:“富貴不回故鄉,好像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后來,劉邦定都咸陽,建立了大漢帝國??梢?,蔡生的確有才,然而蔡生嘴欠,被項羽拒絕后下那個潑婦一樣背后開罵:“人們都說,項羽像一個穿人衣戴人帽的猴子,果然不錯。”然后,項羽就把蔡生扔到巨型大鍋里煮熟了。
由此可見,項羽這個孩子的真面目,和我們印象里那位愛江山更愛美人的西楚霸王大英雄,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