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經常做出一些傷害孩子心靈的舉動還渾然不知。等到以后的某一天,他們會茫然不知所措,開始思考孩子是什么時候跟他們漸行漸遠了呢?
1.有一種疏遠叫做只叫大名。
小編點評:每個人的自身素質和生長環境都不盡相同,對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的不足,父母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而不是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抓住不放。很多父母力求完美,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不注意方式,這種過于嚴格和頻繁的糾正方式,忽略了兒童的成長過程,容易令孩子失去信心、回避、退縮、暴躁甚至逆反。涵涵因為叫妹妹的名字發音不準確被頻繁糾正,為了回避爸爸的“批評”,心里就會對楠楠這兩個字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影響與妹妹和父母的親密關系。
2.不會在父母面前嘗試做任何事情。
樂樂是個活潑開朗的6歲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事情。當媽媽在包餃子時,樂樂走上前去,想學著揉面,結果遭到媽媽的無情“呵斥”:你不會揉,快到一邊兒玩去,別搗亂。當得知爸爸要領自己出去玩時,樂樂趕緊從小衣柜里拿出自己的行頭,把一切都收拾好,結果爸爸看到了卻說:你這穿的什么東西?我還要給你脫了重新穿,你能不能別給我添麻煩?每次樂樂都是興致勃勃地去“幫助”爸媽,雖然很多時候確實幫不上什么忙,但爸媽一次又一次無情地打擊令樂樂失去了信心,他再也沒有在父母面前嘗試過做任何事情。
小編點評:當父母以否定的語氣去跟孩子說話時,他們覺得自己只是否定了事情本身,可在孩子心中,父母否定的卻是他們的全部,很可能令孩子從此失去自信。父母的說話方式是門學問,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扣一頂否定的帽子,對于孩子來說,稱贊比否定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