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至4歲的寶寶都要經過各個方面的敏感期,在這期間,寶寶的某些行為特點會非常突出。敏感期是一個讓父母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特殊時期,如果父母讀不懂寶寶的“嬰語”,摩擦便會接踵而至,非常不利于寶寶的健康成長。
1.寶寶“吃手”。
這是一歲以內的寶寶經常做的一個動作,這代表孩子進入了口腔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喜歡啃咬東西,如果媽媽不讓寶寶吃手,那寶寶很可能去咬其它小朋友。沒有過好口腔敏感期的嬰幼兒,容易形成吐口水、罵臟話、吃零食停不下來等不良習慣。
對付口腔敏感期,媽媽正確的做法不是不讓孩子吃手,而是幫助孩子保持小手(或者其它啃咬的東西)的干凈衛生,讓孩子一次吃個夠,等過了這段時間孩子自然會戒掉這個毛病。
2.寶寶總是撕扯東西。
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喜歡撕、扯、摸、拉、按、扔、拽、剪、打等動作性行為時,那就代表寶寶進入了動作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寶寶會像一個多動癥兒童一樣,熱衷于“破壞”一切東西。動作敏感期過不好,會影響寶寶今后的協調性和運動能力。
對付動作敏感期,媽媽要做的是正確釋放孩子的天性,而不是粗暴的制止。當然,光是放縱孩子“胡鬧”還不夠,你要幫助孩子胡鬧!例如:讓孩子撕紙來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給孩子提供專門的玩具來讓孩子一次按/摳/摸個夠。不過要注意的是,媽媽要嚴格規范寶寶,什么東西可以玩,什么東西不能玩,以防發生危險。
3.媽媽必須嚴格按照Ta的秩序來做事,否則就哭鬧不止。
吃飯前沒有按照標準擺放碗筷,寶寶就會鬧騰,非逼著你重新擺放一遍;睡覺前沒有將床單鋪整齊堅決不睡,一定要讓媽媽鋪好了才睡覺。你以為這是孩子叛逆不聽話?并不是,這些行為只是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如果家長沒有察覺或者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思維習慣的形成。
面對秩序敏感期,家長需要拿出雙倍的耐心來面對孩子。當孩子一遍遍重復自己的“秩序”時,不要煩躁,盡量陪著Ta們一起完成,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孩子變通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