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們應該都有個疑問,為什么我們小時候發燒時只要一支退燒針就可以搞定,而現在的小孩有個頭疼腦熱,去醫院折騰許久都未必能立馬退燒。其實,這并不是媽媽們想象中的醫院“拿錢不辦事兒”,相反,不打退燒針反而是一件好事。
小編日前得知,一位老奶奶的兒媳婦,當年因為發燒去了醫院,醫生給開了一大堆針劑,其中包括地塞米松針、復方氨基比林針等急性退燒激素類藥物。結果第二天,退下去的溫度不但重新升了回來,還伴隨著頭暈、發冷、惡心等癥狀。由于醫生開始的不重視,病情急速惡化,面部和身體出現大面積皮疹,口鼻充斥著大量分泌物,險些命喪黃泉。這就是退燒針引起的過敏所導致的。
曾經市面上流行的退燒針,大多為復方氨基比林針。這類針的成本很低,只有幾毛錢,退燒又奇快,因此給人造成了便宜又有效的假象。事實上,氨基比林的不良反應很多,會引起血壓下降、白細胞減少、感染甚至休克等嚴重后果。二十年前我們打的退燒針,這其中存在了數不清的僥幸成分,而絕大多數人卻渾然不覺。
如今退燒針的銷聲匿跡,反而是醫療水平進步的重要表現。然而,很多不明真相的家長,看著醫生“忙活”了一大頓,孩子的燒卻遲遲不退,誤以為醫生不作為,就會通過各種方法向院方施壓。醫生拗不過家長的固執,往往就會開地塞米松針、復方氨基比林針等快速退燒的藥物來讓孩子降溫,家長以為占了便宜,卻不知道這種針劑對孩子身體的潛在傷害和隱患。
事實上,發燒表明我們的身體正在消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偶爾的發燒還能促進寶寶的新陳代謝。雖說理解天下父母心,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擔心發燒這件事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很多老一輩的人,仍然迷信退燒針的神奇功效,認為幾塊錢一支,藥到病除。可是,二十年前的我們沒有遇到退燒針的副作用屬于僥幸,如今的我們卻萬萬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去觸碰這種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