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婆媳關系,很多已婚女性都是一聲嘆息。電視中上演的婆媳親如一家的戲碼似乎僅僅存在于戲劇的美化當中,找不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小麗(化名)在生孩子之前,跟婆婆李某相處的還算融洽,不是特別熱絡但也相敬如賓。自從兒子出生之后,婆婆幫著帶孩子,兩人可謂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弄得男主人夾在中間兩面不是人。前兩天,小麗和婆婆又因為該不該給孩子把尿的問題大吵了一架,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小麗一氣之下便帶著兒子回了娘家,婆婆呆在家中跟兒子數落兒媳婦的不是。
上述劇情媽媽們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種婆媳各執一詞的事情屢見不鮮。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小編發現,婆媳關系最緊張的兒媳婦,其實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共性。
婆媳關系最緊張的4種人:
1.主導權不明確的撫養人
婆婆和兒媳由于時代不同,育兒觀念自然存在不少分歧。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個道理,教養孩子也最忌諱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一方辛辛苦苦帶孩子,另一方還在指手畫腳,這種事情放誰身上都不會心甘情愿地接受。
正確做法:確立育兒方面的主導權,其他人只是輔助建議。如果媽媽愿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那就以媽媽為主,婆婆為輔;如果孩子大多數跟著婆婆,那就婆婆為主,媽媽為輔。主導權確立之后,主導人有拍板定論的權利,其他人不能再找理由爭吵。
2.老公“和稀泥”的兒媳婦
一邊是母親,一邊是老婆,夾在中間的男人可謂左右為難,很多時候只能選擇和稀泥。其實,在這種事情上,和稀泥根本沒有用,反而有可能將事態惡化。
正確做法:作為婆媳雙方都最為親近的人,男人的話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威懾的作用。當婆媳沖突產生時,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支持正確的一方。當兩方的做法都沒什么實質的損害時,要堅決地支持有主導權的一方,否則主導人這個頭銜就成了擺設。
3.只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的兒媳婦
自古以來,婆婆幫帶孫子/孫女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兒媳婦都把這個當做了婆婆的義務。而且,不光是帶孩子,有的家庭婆婆還要幫著做飯和打掃家務。在這種情況下,兒媳婦再指手畫腳帶孩子的問題,婆婆心中自然會有抵觸和對立的情緒,婆媳關系能不緊張嗎?
正確做法:兒媳婦雖然不用付給婆婆工資,但是也不能把婆婆當做免費傭人。不要把全部的家務都扔給婆婆,經常買點婆婆喜歡的東西討她開心,多感謝婆婆的幫帶孩子之恩。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即使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婆婆也畢竟“拿人的手短”,不會做得太過分。
4.自己不懂還要挑刺婆婆的兒媳婦
雖然說現代的育兒理念跟婆婆那個時代的存在很多差異,兒媳婦們也經常指指點點婆婆的那套觀念已經落伍了。但是,很多兒媳婦的育兒觀念也是道聽途說,其實自己也不是很懂。被一個“一瓶不滿半瓶晃”的兒媳婦指手畫腳地“教訓”,哪個婆婆心里會樂意呢?
正確做法:多學習系統的育兒知識,不要拿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事情去教訓婆婆,而是要用科學的理論知識讓婆婆折服。你的育兒知識有效果,婆婆和老公自然都會對你另眼相看,你在育兒方面的權威性地位也會穩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