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代,嫁為人婦的女性的職責就是相夫教子;放眼現在,已經很少有女人愿意在家做全職媽媽?,F代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作的壓力迫使很多女性無法兼顧養育孩子的職責。于是乎,將剛出生不久的孩子教給長輩帶,成了很多家庭的選擇。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剛結婚,這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她的臉上卻不見多少欣喜之色。二十多年了,兒子跟她的關系始終不咸不淡、客客氣氣,絲毫沒有母子倆該有的親密。王女士年輕時忙于打拼事業,無暇分身,就把剛滿1周歲的兒子“扔”給了住在鄉下的公婆照顧,等孩子六歲時才接回家中。
從農村回到城市,生活條件改善了,兒子的心情卻似乎一瞬間跌落谷底。從六歲到成年,王女士給了兒子豐厚的物質條件,可兒子一有事情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由于工作繁忙,王女士一直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直到今年兒子結婚,她心里就好像突然空了一塊,恍然大悟這么多年來兒子似乎跟自己越走越遠了。
隔代教育的問題可謂老生常談,有人認為并無不妥,有人認為萬萬不可。誠然,我們不該三言兩語就抹殺了老一輩為孩子付出的心血,教育的好壞也取決于教育人的素質而不是年齡,但總體來講,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孩子還是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
問題一,破壞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研究表明,80%的孩子與教養人的關系更親近,而不是父母。試想,哪個父母不把孩子視作自己生命的延續,又有哪個父母希望孩子跟他人的關系比跟自己親近?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記憶中都是爺爺奶奶的影子,即使長大后父母百般寵愛,又怎能輕易撼動老一輩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呢?
問題二,老人的生活方式不適合年輕人。父母與孩子僅僅相差二十余歲,就可能產生代溝,何況是老年人?再與時俱進,老年人的思想始終不可能跟年輕人完全接軌。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要求,父母或許還能理解并給出指導意見,但老一輩的人很難針對年輕人的問題給出完全合理的建議,不利于孩子正確的成長發育。
問題三,老人不用承擔孩子的教育風險。常言道“隔輩兒親”,一方面是老人確實疼愛自己的孫輩,另一方面也源于老人不用直面孩子教育失敗的后果。老人歲數都比較大了,大多也只能看著孫輩成家立業,真正給他們養老的還是兒子和女兒。因此,比起教育孩子,他們更樂意做的是寵愛孩子,很容易把孩子寵壞。
問題四,不利于家庭和諧。任何團體的相處都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家庭成員也不例外。如果孩子從小跟在父母身邊,對彼此的性格脾氣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大家都會在磨合的過程中尋找到正確的相處方式。而如果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錯過了與父母彼此之間的磨合期,很容易因為找不到正確的溝通方式而爆發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