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被虐事件一直是令所有媽媽都深惡痛絕的話題,小編一直以為這種事情離自己很遠很遠,可沒想到,有朝一日竟然真的發生在了自己身邊!
小編的侄子今年五歲了,一直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不想今日去看望嫂子,卻看見侄子蜷縮在沙發一角低聲哭泣,擼上去的袖子上隱現發紫了的烏青,嫂子竟對他破口大罵!小編大吃一驚,難道嫂子會虐待侄子?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嫂子最近發現孩子一直無精打采,也沒放在心上。前天給孩子洗澡的時候,發現身上有一塊烏青也沒在意,只當小孩愛玩鬧。可今天洗澡的時候,孩子身上竟然出現了好幾塊發紫的烏青,嫂子頓時嚇了一跳!逼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幼兒園一直被老師和同學欺負,身上的青紫竟然是被那光榮的幼兒園老師給掐的!
嫂子聽說了以后大發雷霆,可她最先想到的竟然不是去找那個老師算賬,而是先罵孩子!她責怪孩子被虐待為什么不告訴她!
我打斷了媽媽的斥責聲,問道:“嫂子,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不告訴你被虐待?”
嫂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思。其實,像小編侄子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很多幼童都遭遇過多多少少的“虐待”事件,而大多數家長至今仍蒙在鼓里。
明明沒人封住幼童的口,可是受了欺負的孩子為什么不敢把真相告訴家長?
第一,不懂。幼兒年齡小,思想也簡單,他們并不具有成人一樣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會記住成人長輩反復向他們傳遞的思想與命令。相信每個家長在送孩子去上學之時,都會叮囑上一句“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日復一日的叮囑讓孩子銘記在心,哪怕受了欺負,也不懂得尋求幫助,更不會違抗老師的命令去告訴家長。
第二,不敢。很多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平時稍微犯一點錯,都會嚴加斥責。久而久之,幼童的心中就會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只要自己把事情告訴家長,就會挨罵挨打。為了避免在外面與家里的“雙重打壓”,幼童即使受了欺負也選擇自己默默承受,而不是告訴動輒暴躁如雷的父母。
第三,情感障礙。有一小部分孩子,存在一定的情感障礙,他們很難將脆弱的負面情緒開誠布公地說出來。還有另一小部分孩子,會沉浸于受虐體驗中,這種體驗激發了他們的神經興奮感,他們雖然身體很痛苦但心理卻很快樂。這兩種不正常的狀態是一種疾病,家長若發現端倪應盡快去醫院治療,否則后果會越來越嚴重。
作為家長,怎樣才能避免虐待的發生,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首先,密切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若發現一向活潑好動的孩子突然變得無精打采,不愿出門,那就有可能是在學校或者外面受到了欺負,應趕緊與孩子溝通。
其次,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交流意識,告訴他們不管有什么問題都不能憋在心里,要盡早告訴父母。
最后,家長要明白,孩子雖然思想簡單,可不代表他們什么都不明白。請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孩子,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在孩子犯錯誤時先問清狀況再采取合理的解決方案。
兒童虐待事件的絡繹不絕應該為每對父母都敲響了警鐘!每個家長都不能忽視對幼兒的教育與引導,幼時的經歷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