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個地理范圍廣大、地緣環境復雜的國家,該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戰略對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都是典型的中等空軍強國,擁有數量和質量都有一定水平的戰術飛機隊伍,其中以色列還擁有第五代戰斗機。
相比之下,伊朗空軍雖然也具有一定規模,但目前其裝備的超過240架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不但數量不足以和戰略對手抗衡,而且機型多而雜、技術水平更嚴重落后于世界領先水平,即便是作為主力的約40架F-14和24架米格-29也都是生產于上世紀70到80年代的老飛機,即便還有升級潛力剩余壽命也不多。
很顯然,用蘇-35S一比一替換伊朗空軍的F-4、F-5、殲-7、“幻影”F1等老舊戰機并不現實,而如果能將F-14、殲-7和“幻影”F1一比一替換為蘇-35S,保留部分F-4和F-5,雖然能確保伊朗空軍主力機型的更新、并維持一定的機隊規模,但質量和數量仍然比不上戰略對手。
這樣一支戰術作戰飛機隊伍,用于保障伊朗重點地區的要地防空勉強夠用,但倘若伊朗有更高的戰略目標,用不到80架蘇-35S(以前文設想的替換方式計)就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了。
另一方面,伊朗空軍雖然戰斗機亟待更新,但其欠缺的方面遠不止戰斗機一項,而可以說是各個領域都有短板,尤其是空情保障能力只能依賴地面雷達。
蘇-35S是一種航程和武器掛載能力突出的戰斗機,如果缺乏有力的情報和指揮,其優勢領域將被嚴重浪費、對于伊朗空軍是很顯著的潛在損失,換句話說如果伊朗沒能建立起包括預警機和數據鏈的空情指揮體系之前,引進蘇-35S也無法完全發揮其效能。
因此,對于伊朗空軍來說,引進蘇-35S雖然能解決戰斗機裝備老化的燃眉之急,卻難以達到理想的作戰能力提升效果,如果要實現在能力上與潛在對手能夠全面對抗,伊朗空軍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裝備新型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