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游戲和動漫作品當中,雙管炮坦克是一種相當奪人眼球的武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實中的坦克卻很少采用雙炮設計,這顯然與藝術家們的異想天開大相徑庭。今天回顧雙管炮坦克的興衰成敗,便不難理解這種設計在虛擬與現實中不同境遇的根源。
圖注:“天啟坦克”是最受玩家歡迎的裝備之一
其實,雙管炮坦克在歷史上出現并不算晚。二戰初期,雙管炮坦克曾經著實火過一陣子。雖然在上世紀30年代時單炮塔+單主炮的設計已經成為各國坦克設計的主流,但仍有一些坦克采用了單炮塔+兩門主武器的設計。在這一方面,德國的二號坦克算得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二號坦克采用了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7. 92毫米機槍,雖然兩門武器口徑并不一致、在現在看來也過于“寒酸”,但相比于該車7.2噸的全重來說火力不弱,在外觀上也符合雙管炮坦克的特征。
圖注:輕巧但火力充沛的二號坦克是德國裝甲兵在二戰初期的主力
而與德國的設計相比,同一時期美國人的坦克更符合雙管炮坦克的定義。1940年,荷蘭殖民地政府向美國瑪蒙·赫靈頓公司訂購了兩款火炮坦克,其中一種為采用兩門37毫米機關炮的MTLS-1GI4坦克。MTLS-1GI4在當時算是一種性能不錯的輕型坦克,由于具有兩門主炮,該車最主要的優點就是火力強勁,射速達到10發/秒,能對同級別戰車形成顯著的瞬時火力優勢。MTLS-1GI4本來有機會在東南亞的叢林島嶼中一展身手,但由于瑪蒙·赫靈頓公司的工程進度過于拖沓,直至荷屬東印度向日軍投降時仍然沒有交付,因此只能在其后配備給荷屬西印度的裝甲部隊,最終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得不說,對于雙管炮坦克的發展歷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圖注:性能比二號坦克更優異的MTLS-1GI4卻最終沒能起到該有的作用
到二戰中后期時,德國在雙管炮坦克上已經“走火入魔”了。1942年,德國武器設計局開展P-1000型千噸級超重型坦克的研發,希特勒本人批準設計工作由克虜伯公司進行。1942年年底,P-1000完成了設計書,隨后按照希特勒的建議將該車的主要武器改為2門280毫米主炮,該炮源于“沙恩霍斯特”級配用的的艦炮。毫無疑問,P-1000雖然看起來威武非凡,但這種指標上要求戰斗全重超過1000噸、長達35米、同時還要求具有40千米/時的最高速度的設計根本不可能完成。1943年,P-1000與其他超重型坦克研制計劃一同遭到取消,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雙管炮坦克計劃就此告終。
圖注:今天,我們也只能在藝術作品中領略P-1000的雄姿了
作為德國在二戰期間的主要對手,蘇聯也曾對雙管炮坦克產生過興趣。鑒于蘇軍在與德軍交戰時往往難以摧毀德國重型坦克的情況,1944年,蘇聯開始進行代號“K工程”的新型重型坦克項目,該計劃隨后演變為“701工程”,而該工程日后又最終發展成了IS-4重型坦克。在“701工程”計劃中,除了日后演變為IS-4的“ST-1”方案外,還有一個采用兩門主炮的“ST-2”方案,不過與1945年投產的IS-4不同,“ST-2”最終只停留在了圖紙階段。此后,蘇聯再也沒有動過研制雙管炮坦克的念頭。
圖注:蘇聯唯一的雙管炮坦克計劃,如今只剩下一張圖紙能夠證明它曾經存在過
二戰結束后,雙管炮坦克就基本銷聲匿跡了。隨著坦克主炮口徑的增大,在坦克炮塔上并列安裝兩門主炮越來越困難,因此這種設計不再受到設計師們的青睞。同時,二戰的經驗表明坦克這種注重規模效應的武器需要較強的可生產性,毫無疑問是設計上越簡單越好。同時,坦克主炮和火控系統的進步,也讓雙管炮火力強的優勢失去了意義,因此冷戰時代至今的坦克幾乎再無雙主炮的設計。除了曇花一現的德國VT1-A試驗車外,雙管炮坦克在主戰坦克上已經完全難覓蹤影(事實上,VT1-A采用無炮塔設計,兩門主炮直接置于車體兩側,在雙管炮坦克中也不夠典型)。
圖注:冷戰時代最接近雙管炮坦克定義的戰斗車輛是蘇聯的ZSU-57-2自行高炮,該炮的雙聯57毫米主炮不但口徑上接近傳統坦克炮的水平,而且也確實能擊毀輕裝甲目標,但它的主要任務仍然是“打飛機”
當然,這一時期雙管炮坦克也并非完全偃旗息鼓。1976年,中國開始研制第一種國產空降戰車WZ141。為滿足當時應對蘇聯裝甲部隊的要求,這種體積和重量都十分有限的戰車竟然配用了兩門105毫米無后坐力炮。并在每門主炮上都設置了一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發射架,可以說是火力十分強大了。WZ141曾制造出兩輛原型車進行試驗,但1979年時該車因資金短缺而未被納入新的裝備研究項目當中,雙管炮坦克在當代最后的努力就此偃旗息鼓。
圖注:平心而論,WZ141性能不錯,而兩門無后坐力炮的火力配置也很符合當時的技術條件,該車項目下馬著實有些可惜
其實,如果對現代坦克的結構有所了解,就不難理解雙管炮坦克為什么會沒落。從外表上看,坦克只不過是一個底盤、一個炮塔、一根炮管和若干設備的組合,但實際上坦克內部的構造不但復雜而且相當擁擠。坦克的主炮絕非僅僅一根炮管,而是還包括復進、裝填、擊發機構在內的“一坨”機械結構,而這些結構完全都被塞進了炮塔里。除此之外,坦克的各類傳感器、火控系統、觀瞄系統和部分彈藥也在炮塔之內,更要命的是現代坦克還沒有普及無人炮塔設計、車內通常有兩到三人位于炮塔之內,如此擁擠不堪的地方再多塞進一門主炮,先不說工程設計上是何等的災難,想必車組成員們都已經要罵街了。
圖注:現代坦克炮塔的擁擠程度,從“艾布拉姆斯”的結構上可見一斑。如果再在炮塔中塞進一門主炮,“酸爽”程度可想而知
時至今日,雙管炮坦克的概念也并非完全銷聲匿跡,只不過其形式從“車”變成了“炮”。2010年,俄羅斯烏拉爾車輛制造廠推出了新一代自行榴彈炮“聯盟-SV”,從外觀上來看“聯盟-SV”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兩根縱列排列的炮管。很顯然,滿足在一個炮塔內同時裝配兩門主炮并不容易,“聯盟-SV”為此采用了無人炮塔設計。“聯盟-SV”曾一度引起過俄羅斯陸軍的興趣,甚至俄羅斯海軍也曾計劃采購該炮的炮塔和主炮并用于“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改裝,但最終與其他雙管炮坦克一樣,“聯盟-SV”因技術上可行性較低而不了了之。不過,“聯盟-SV”倒是為雙管炮坦克指出了一條明路,即通過采用無炮塔設計來為第二門主炮騰出空間,因此該炮的探索意義不容忽視。
圖注:“聯盟-SV”是雙管炮坦克在21世紀初僅存的“血脈”,而該車的無炮塔設計為雙管炮坦克探索出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應該說,雙管炮坦克在今天看來只能算是早期坦克設計師們的一種“腦洞”,這種設計在早期坦克主炮口徑不大、車內設備不多的情況下尚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雙管炮坦克射速快、火力強的意義已經不再突出,反而其復雜、臃腫的毛病凸顯無疑。兵器裝備設計是一個取舍的過程,因此雙管炮坦克在當代遭到淘汰也是必然的。不過,技術的發展往往呈螺旋式上升,如果未來兵器技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雙管炮坦克能否“重出江湖”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