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作為德國汽車三強的奔馳、寶馬、奧迪國內俗稱BBA,進行了全球性或區域性召回方案,寶馬汽車于5月9日宣布因電路問題將會在英國召回30多萬輛寶馬汽車,含Z4、X1等車型;同期,奧迪則宣布電動冷卻液泵因為冷卻系統碎屑有可能導致堵塞,或者冷卻泵中的水分會導致電氣短路,甚至導致起火,宣布在全球召回超過120萬輛汽車,涉及車型包括Q5、A6等;奔馳則因為前擋風玻璃存在粘合問題,可能影響安全氣囊的工作而宣布召回部分S級和A級車型進行檢查甚至更換零部件。
不難發現,近些年豪車召回的次數愈加頻繁,實際上就在前兩年,寶馬就因為起火隱患召回過部分車型。年初因為在寶馬5系和7系車型上安裝了錯誤的編程程序,召回了11700輛汽車以修理其發動機管理軟件。豪車的召回方案中,有復雜的編程問題,也有一般的技術性問題,譬如奔馳的擋風玻璃問題。所以不能說豪車的召回就是高級召回,也有可能是因為品檢問題而導致的隱患。
豪車的召回,可能會被更多的人理解為:車企負責。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國產車為何在面對一些突出問題的時候,并不敢像豪車一樣“大張旗鼓”地宣布召回呢?我們這里用了“不敢”倆字。這是因為豪車的行業地位已經形成,管理理念已經成熟,也具備相當多消費者對召回事件的反饋數據,他們很清楚召回帶來的影響。而國產車,本身面對合資車的優勢除了性價比很難說有技術優勢,而且會被很多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旦爆出因為某些故障隱患召回,車企的推測結果中勢必包含會對銷量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并不敢公開召回。但是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很多問題已經“欲蓋彌彰”,在未來,國產車的召回事件可能也會隨之增長,但是這并不是壞事。
這就像是一般的企業一樣,每一個批次生產的產品未必能保證都能是合格品,而換了個別材料的供應商后會不會出現問題也不是一兩個實驗的結果能決定的。面對重大隱患,車企能不能敢面對召回,實際上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