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卡塔爾空軍接收了首批“陣風”戰斗機,卡塔爾埃米爾謝赫塔米姆、國防大臣哈立德和卡塔爾軍方高級將領出席了接收儀式,并觀看了“陣風”戰斗機進行的飛行表演。此次交付的這批“陣風”對于卡塔爾和法國都意義非凡,對于卡塔爾來說,這是自2017年6外交危機以來首批交付的主戰兵器裝備,這能夠顯著增強卡塔爾的“底氣”;而對于法國來說,這是“陣風”戰斗機首次打開中東市場,由此所產生的示范效應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但截至目前,“陣風”僅獲得了埃及、印度、卡塔爾三個海外用戶的訂單,很顯然“陣風”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情況并不理想。
說起來,“陣風”戰斗機也算是近十幾年無論是來法國在國際軍貿市場上重點推銷的“拳頭產品”,這從“陣風”頻頻亮相于各大國際防務展和航空展中可見一斑。對于大多數國家的空中力量來說,“陣風”無論是防空、制空能力還是攻擊能力都完全能夠滿足需求,因此從性能上來說對于一些國家具有誘惑力。那么,“陣風”為什么遲遲賣不出去、以至于目前僅獲得了三個海外用戶?
一是“陣風”過高的價格讓很多買家望而卻步。法國武器裝備一貫有價格高昂的缺陷,這個毛病在“陣風”的出口問題上顯得尤其突出。“陣風”出口印度時總計36架的訂單價值高達78億美元,卡塔爾購買12架“陣風”的合同價格為13億美元,埃及購買24架“陣風”的合同價格為50億美元,刨去合同金額內其他項目的費用“陣風”的出口價格約為1到1.2億美元,很顯然與其他中型戰機相比這個價格已經貴得離譜了。
二是第五代戰斗機的普及,讓“陣風”的優勢顯著下降。“陣風”在設計之初被曾被認為是“第四代戰斗機”(以80年代時美國標準計),但F-22這種“真四代機”的出現將“陣風”打回了“三代半”(也就是現在的“四代半”)的原型。雖然美國并不打算將F-22推向國際市場,但F-35卻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合作項目,并且已經擁有了海外用戶。除F-35外,俄羅斯的蘇-57和中國的FC-31也都有尋求海外用戶的意圖,“陣風”相比于這些第五代戰斗機來說在性能上毫無優勢可言,這嚴重削弱了“陣風”的競爭力。
三是國際市場上“四代半”戰機供大于求。目前,主要武器出口國都在向國際市場提供“四代半”戰斗機,特別是在中型戰斗機方面,除“陣風”外美國的F-16 Block 60+批次、俄羅斯的米格-35、歐洲四國的“臺風”都在向國際市場推銷。而與之對應的是,目前大多數裝備第四代戰斗機的國家并不需要“四代半”戰機,有意愿更新空中力量裝備的國家和地區在財政上又難以支持“四代半”戰機的成本,這使得“四代半”戰機市場面臨嚴重的供大于求。
四是達索公司的產能問題使得“陣風”供貨不足。達索公司的“陣風”生產線僅有年產量11架的生產速度,在需要兼顧法國空軍、海軍換裝需求和當前已經訂購“陣風”的海外用戶的前提下,有意向向法國訂購“陣風”的海外用戶將不得不面臨生產錯后、原定的裝備計劃可能發生變化的問題,對此很多潛在客戶也不得不放棄采購計劃或另尋其他型號的戰機取而代之。對此,達索已經從2018年開始籌劃增設生產線并提升生產速度,但短期內仍然得不到改觀。
從前述情況來看,“陣風”目前面臨著市場定位不上不下、出口價格控制不當、生產進度難以確保的頑疾,重重問題交困之下,“陣風”能夠打開國際市場已經實屬不易,更遑論向更多的國家推銷。而對于“陣風”來說相當致命的問題是,該機目前自身造成的一些問題尚能克服,但隨著第五代戰斗機成本逐漸降低,本來就“技不如人”的“陣風”面臨代差劣勢時將更難以獲得資金充裕的客戶的青睞,且這一問題根本無從解決。或許,即便到了“陣風”也面臨退役的時代,該機也難以獲得預想中的用戶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