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和俄羅斯兩國一直在用戰略轟炸機互相炫耀武力。3月25日,一架美軍B-52H轟炸機飛臨芬蘭灣上空,該機距離俄羅斯邊界最近時僅有37千米,距離圣彼得堡僅有191千米。3月28日,又有5架B-52H從英國費爾福德空軍基地起飛,在抵達芬蘭上空后進行了使用巡航導彈對俄境內防空陣地和城市進行模擬攻擊的演練。同日,兩架俄軍圖-160轟炸機在巴倫支海和北海上空進行了長達13小時的巡邏飛行。次日,兩架圖-160飛抵英國附近空域,英國空軍對這兩架俄羅斯轟炸機進行了抵近監視。隨后,美國空軍又在4月1日和2日接連兩天派遣B-52H飛往俄羅斯里寧格勒州附近。美俄兩國戰略轟炸機如此密集的來往,著實有點在對方頭頂高懸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味道。
論出身背景:各有千秋
“說話要和氣,不過手中要有一根大棒。”西奧多·羅斯福的這句話,經常被用來調侃美國的核武器和核威懾,而B-52的“前任”B-36在坊間的綽號正是“大棒”。作為B-36的替代品,B-52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新型戰略轟炸機計劃——當時美國甚至還沒有獨立的空軍。雖然波音公司獲得了競標的勝利,但起初的設計基本上就是B-29的放大版,幾經變化才有了今天的B-52。雖然今天看來B-52是不折不扣的老古董,但在1951年該機剛剛定型時,集合了后掠翼、噴氣式發動機動力、“海豚”形機頭的設計在當時相當前衛,這些設計元素甚至決定了日后波音在干線客機領域的基本構型。而在反復升級改進這一塊,B-52的“套路”也成為了日后各國轟炸機的范版。如此說來,B-52稱得上是“一代宗師”,這與波音在大型飛機設計領域的積累不無關系。
圖注:B-36轟炸機
相比之下,年輕得多的圖-160則是蘇聯優秀的空氣動力學和航空工業技術的集大成者。圖-160的設計起源是1967年蘇聯的新一代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計劃,由于該計劃預定指標過高、參與競爭的蘇霍伊設計局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均無法實現設計要求,因此蘇聯空軍于1970年調整了預定指標并再次展開競標,此輪競標中蘇霍伊設計局退出,圖波列夫設計局加入并最終獲勝。
圖注:俄軍圖-160轟炸機
起初,圖波列夫設計局采用的是類似圖-144超音速客機的無尾式布局,但由于該方案存在技術難點,因此后來改用競標中落選的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的M-18方案。對于這種各方面性能都壓過當時的美國戰略轟炸機一頭的新機型,蘇聯方面曾寄予厚望、并制定了100架的生產裝備計劃,但由于蘇聯解體以及其后俄羅斯難以恢復圖-160的生產能力(圖-160的生產線位于烏克蘭),因此該機生產數量并不多,目前僅有14架圖-160服役于俄羅斯空天軍。
看飛行性能:B-52H全面落后
作為兩個不同時代的航空工業產品,B-52H和圖-160的飛行性能根本沒法比。B-52H的最大飛行速度為0.81馬赫、實用升限15000米、最大航程16232千米、作戰半徑7210千米、爬升率31.85米/秒,而圖-160的最大飛行速度為2.05馬赫、實用升限21000米、最大航程16000公里(“高-高-高”任務剖面、載彈量9噸條件下)、作戰半徑7300千米(全程高亞音速飛行速度下)/2000千米(全程速度1.5馬赫條件下)、爬升率70米/秒。
圖注:B-52H轟炸機
對比上述數據,可以看出B-52H的飛行性能處于全方位的劣勢,這與不同時代的航空技術和航空工業水平直接相關。平心而論,美國在戰略轟炸機設計制造方面的經驗強于蘇聯,但再強的技術積累過了二十年也是落伍的。實際上,如果不是B-52生產數量過于巨大,按照美國空軍的計劃該機早就該被飛行性能更好的新一代轟炸機取代了。B-52相比于圖-160僅有的優勢在于作戰半徑,但由于圖-160能夠掛載射程遠達13000千米的Kh-101/102巡航導彈,兩者在執行遠程攻擊任務時差別并不突出。
比作戰能力:圖-160完全占優
作為B-52系列的最后一個該型,B-52H得以擁有最為完善的機載設備和武器使用能力。B-52H最主要的武器是AGM-86空射巡航導彈,此外該機也能使用各類航空炸彈、AGM-69近程空地導彈、AGM-84空射反艦導彈,升級后還能AGM-142“突眼”空地導彈和JDAM(聯合直接攻擊武器)。
圖注:執行實戰任務的圖-160轟炸機
按照美國空軍的計劃,B-52H未來升級后將能夠使用高超音速武器,這將確保B-52H的作戰能力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不落伍。圖-160同樣能使用包括Kh-55空射巡航導彈、Kh-15近程空地導彈、各類航空炸彈和航空魚雷等武器,從機載武器種類來看兩者旗鼓相當。但相比于B-52H,圖-160的火控系統更加完善、載彈量更大,且能夠使用Kh-101/102這種具有隱身和射程優勢的巡航導彈,因此總體來說B-52H的作戰能力遜于圖-160。
總結:老驥伏櫪與英雄遲暮
從上述對比不難得出結論,B-52H在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如圖-160。這個對比結果其實毫無懸念,畢竟上世紀50年代誕生的B-52H,無論如何其技術基礎也不如上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圖-160,如果兩者水平差不多那反倒是很不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于圖-160,B-52H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優勢:數量規模龐大。目前,美軍尚有超過70架B-52H服役,且這些“老家伙”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養維護,還能獲得來自“飛機墳場”的“器官捐獻者”的零件供給。相比之下,俄羅斯空天軍僅有14架圖-160、其中能夠飛行的只有12架,更糟糕的是俄羅斯一直沒辦法恢復圖-160的生產能力(前幾年所謂新出廠的圖-160,只不過是將蘇聯時代遺留的機體配裝完畢),這使得該機在高強度的使用中不堪重負。目前,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分別提出下一代轟炸機計劃B-21和PAK-DA,看來B-52H和圖-160這對老冤家也有了各自的“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