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產車與合資車哪個好的問題,從上世紀就已經開始了,而且這一問題就好像“咸粽子留在地球、甜粽子滾出大氣層”的命題一樣,怎么吵也沒有個著落。當然有些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非所有國產車都叫特能輸,但是在相同級別對比下,幾乎總是國產車便宜,但也總是國產車不賣座,這顯然不是愉快的游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受傷的總是國產車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戳一戳這個冤大頭~
國產車戰敗原因之品牌篇
品牌,沒錯,總是品牌闖的禍。麥當勞的漢堡包為什么總是那么貴,還那么暢銷?還有那杯加了冰塊的可樂,也比咱去小賣部買的瓶裝可樂貴出一個頭,實在讓人懷疑這些可樂是不是同個媽生的。簡單的洋快餐尚且如此,彰顯身份的汽車產品就更加需要品牌魅力了。
在歐美諸國叱咤風云多年的大眾、寶馬、梅德賽斯奔馳等馳名商標,早已成為品質與地位的象征。引用可口可樂一句話——即使可口可樂公司啥都沒有了,憑可口可樂這個商標,一切就可以從頭再來。車子也一樣,牌在車在,牌好車牛X。說白了,這個世界,首先看臉!
國產車戰敗之管理篇
管理的問題,讓國產車進一步深陷泥潭,這并非危言聳聽。實際上國產車的管理者們,不能說不努力,然而努力并不等于成功。努力的方向如果錯了,就容易出亂子。國產車商顯然喜歡從國外引進先進人才,彌補管理團隊的技術水平,然而他山之玉能不能攻石,還是未可知的事情。更何況很多國外來的人才,是否具備作為高層技師乃至管理者的資格,也非常值得斟酌。除此之外,國產車過分重視短期盈利、設計理念呆板跟風等因素,都凸顯了團隊人才方面的缺乏現狀。
國產車戰敗之產品篇
既然是車,就難以回避產品的話題。國產車之所以不吃香,還是因為消費者對于國產車的質量不太信任。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問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技術積累肯定沒有日系和歐美成熟品牌那樣穩固;而國產車通過國際渠道購入的配件,也往往是“退居二線”的產品,這是因為國產車需要打價格戰,必須壓縮成本,而且外國供應商也不會輕易就提供最新的產品;即使國產車得到了一流的配件設施,這些舶來品能否愉快共事,也是一個未知數。
如此多的不確定性,當然就會讓國產車給人的印象打折了。國產車經常被詬病為接縫大、手感差、反應不靈敏的代名詞,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由于汽車工業建立在大量機械設施的基礎上,但是中國的機械工業顯然比較粗獷,制作出來的產品總比別人粗糙那么一點點,精密的產品就顯得捉襟見肘了。而像汽車的軸承、鋼管等精細配件的設計工藝,都非常考驗器械的質量和技師的技術。
國產車戰敗之售后篇
售后是決定汽車產品暢銷度的一個關鍵指標,一款汽車即使性價比再高,售后服務讓人無法忍受的話,也是走不遠的。國外品牌在售后環節做得比較好,在中國國內也能隨處見到不同廠商的4S店及代理商什么的。然而,從他們的綽號就可以斷定消費者的不滿。
國產車戰敗之口碑篇
為什么會單獨把口碑拿出來講,主要是因為汽車之間的口碑競爭非常激烈。同水平的車型,哪款口碑比較好,將會直接決定產品的命運。國產車的口碑一直都不太好,所以但凡是國產車,肯定弱勢。舉個例子來講,同樣是10萬元的車,一個是本田,一個是某國產車,光聽品牌,就已經能夠促使大多數消費者奔向本田的那一款了。另外,也不排除惡性競爭,據說有些所謂的“評測”刻意貶低某些車系,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
總結而言,同一級別的車型,國產車是比較便宜,但是也不好賣。有些因素是先天的,或者說是客觀的。然而國產車還是需要重視技術積累與研發,樹正不怕月影斜,產品上去了,就算不打價格戰,也不會那么容易被別人摁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