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合資車的發動機有很多原裝進口,也有很多進行了國產化,包括路虎這類高端車,有些發動機也是進行了國產化的。大眾EA211、捷豹Ingenium2.0都進行了國產化生產,無疑代表了中國機械業對關鍵技術實現國產的能力。那么另一個讓人關心的汽車部件底盤是不是也國產化了呢?
底盤不但關乎一個汽車的安全性,還關乎了乘坐的舒適性。可以說,合資車的底盤調教基本都由國外工程師的干預甚至壟斷性干預。也就是說不管合資車的底盤是國產的還是通過進口零部件進行CKD(散件組裝),調教一般都是國外工程師搞定的。實際上和合資車發動機的情況也差不多,參差不齊,高端品牌的底盤進口可能性很大,尤其是那些在中國賣了沒幾年的,譬如路虎極光/神行,底盤進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為單獨開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很高。而在中國售賣了很多年的車型,底盤國產化的可能就很大,譬如奧迪的一些車型,一些在汽車工廠工作的朋友可以多透露些消息。
另一類就是中低端合資車型,這類車型底盤國產化的概率就更大了,因為要控制成本,而且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盈利可觀。其次,國內的機械工藝也完全能跟得上中低端合資車型的品控要求。
當然,底盤的國產化實現100%依舊很難。這涉及到復雜的懸掛系統,各種調教技術、精密零部件生產等。實際上不光是底盤,變速箱也同樣面臨這種問題,雖然一些國產車號稱自己研發了變速箱,很多的零部件也是買的歐洲或者日本的,甚至是授權給國外研發機構研發出來然后自己買斷的。
汽車的三大件,給人的印象似乎底盤不就是幾根鐵嗎?應該是最簡單的。實際情況是,底盤技術也同樣復雜,要具備深厚的工業技術積累才能調教出一具好的底盤。雖然新能源時代越走越近,但是不是一塊電池就能解決幾十年的工業革命空白的,想要超越合資車,我們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