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上的SUV增速放緩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隨著“后SUV時代”的到來,中國車市下一個熱點車型的爭奪戰開始初現端倪。關于后SUV時代的熱點車型之爭,業界爭論不少,有人認為MPV潛力十足,有人認為跨界車型才是生存之道,還有人認為旅行車才是下一個十年中國車市的未來。筆者屬于持第三種意見的少數派,在筆者看來,后SUV時代,中國車市的下一個爆點既不是MPV,也不是跨界車,而是旅行車。
圖注:18—19世紀在北美大陸流行的“瓦罐”(wagon)旅行馬車
旅行車(wagon)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北美。北美大陸地廣人稀,在18—19世紀的開荒運動過程中,大量移民從東部和中部涌入西部、南部等偏遠地區,中遠途的旅行催生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這種在馬車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帶頂篷的旅行馬車,又被人們稱為“大篷車”。這一時期的不少文學作品中對這種帶頂篷的四輪馬車以及開荒行動都有詳細的描寫,美國作家瑪麗·圣·約翰在《林中跳動的綠寶石》一文中這樣寫道:“7月4日前后,爸爸著手制作了一輛帶篷的四輪馬車……馬車的底部裝有一個寬大的抽屜,可以滑動,還有把手,可以從馬車的后部拉出來,這個又深又寬敞的抽屜里裝滿了我們宿營的裝備和食品”,可以看出,大空間和適宜中遠途旅行,是這一時期wagon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旅行車的設計。
圖注:福特T型車系列中的廂式旅行車,20世紀30年代左右這種旅行車的保有量很大
到20世紀20—30年代,“福特時代”的到來又給wagon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時間,頂著大頂篷的廂式旅行車成為了美國街頭最常見的汽車。這一時期的旅行車沿襲了畜力時代旅行車“大空間”這一基本特點,寬大的空間可以讓旅行車同時滿足載人和運貨的要求,因而受到很多美國普通民眾的歡迎。到60—70年代“嬉皮士”和“迷惘的一代”運動風行美國全境之時,旅行車大空間和適宜長途旅行的特點將它推向了全盛的頂峰,一如當下國內的SUV盛世。這一時期的旅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很多旅行車開始采用轎車底盤,福特、通用等廠商推出了一系列旅行版轎車,大受歡迎。
圖注:電影《在路上》劇照,駕車長途旅行成為這一時期“垮掉的一代”熱衷的活動,而空間寬大的旅行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輝煌盛世之后,美國市場上的旅行車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左右迎來了衰敗期。而正是在這一時期,MPV和SUV車型在美國開始強勢崛起,這兩種車型的基本功能和旅行車基本相似,旅行車的載客量比不上MPV,而通過性又比不上SUV,但是油耗卻要比這二者都要高,外形尺寸也更大一些。我們知道這一時期中東戰亂不斷,歐佩克(OPEC)的主要成員國沙特、伊朗、伊拉克等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國,宣布石油禁運,這一舉措極大限制了美國的石油供應,高油耗的旅行車被拋棄是必然的。
圖注:標致505SW是中國市場上出現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旅行車
旅行車在美國的沒落,并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市場了。旅行車起源于美國,但真正意義上的大范圍興起,卻是在大洋彼岸的歐洲。歐洲汽車文化源遠流長,普通民眾的汽車消費觀念已經非常成熟,很多家庭中擁有不止一輛車:一輛是用于日常通勤的兩廂小車,省油靈活易停車;另一輛則是旅行車,用于家庭周末出行,不僅能裝還好開。由于使用的次數相對較少,旅行車高油耗的缺點基本可以忽略,出于上述原因,旅行車在歐洲一直很火,像大眾的帕薩特旅行版、高爾夫旅行版在歐洲都是特別暢銷的旅行車。
圖注:上海街頭的桑塔納旅行版,這種車型曽在中國風行過一段時間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旅行車這種源自歐美生活方式的產物來到了中國,帶有濃厚歐美生活氣息的旅行車在改革開放還不到10年的中國,尚屬非常新鮮的事物。而這一時期中國市場上的家用車型類別相對匱乏一些,過來過去也就那幾種,空間更大的旅行車相比同平臺的三廂車,操控不差,但空間要更大一些。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標致505SW、上海大眾“桑旅”(桑塔納旅行版)、海南馬自達6等一批車型悄然在中國火了起來。
圖注:法國南希街頭的奧迪RS6旅行車,這樣的旅行車在歐洲很受歡迎
不過好景不長,到21世紀初,隨著中國的“入世”,中國市場上的汽車品牌越來越多,普通消費者能夠選擇的車型也越來越多,看上起“檔次更高”的三廂轎車成為了大多數消費者的最愛,旅行車也隨之進入了沒落期。再后來,中國車市進入了高燒不退的“SUV時代”,別說旅行車了,就連轎車的銷量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與此同時,歐美旅行車市場在這一期間進行了大洗牌,旅行車的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價格也隨之提高。而國內需求又以SUV為主,絕大多數旅行車都靠進口,高關稅帶來的高售價,成為了阻礙旅行車在中國興起的又一堵高墻。
圖注:基于帕薩特B8平臺的大眾蔚攬旅行車
進入后SUV時代,旅行車有望在中國興起,成為繼SUV之后中國車市上的另一大熱點車型。首先,國內的汽車消費文化逐漸成熟,消費者買車不再盲目隨大流,而是選擇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汽車,這是大環境產生的利好。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國內民眾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漸向歐美靠攏,周末游、假日游開始興起,自駕成為很多家庭出行的選擇,旅行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其次,國內的交通狀況為旅行車的興起創造了條件。擁擠不堪的城市道路讓很多人放棄了開車上下班,很多人買車只是為了周末、節假日出行以及長途旅行,空間更大的休旅車明顯比轎車更適合長途出行;再次,國內大多數道路的通過狀況已經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高爾夫都能進藏了,旅行車更不再話下;最后,旅行車相比MPV和SUV,操控性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區別,而國內的用車文化日漸成熟,消費者對汽車的操控性越來越看重,這也是為什么下一個熱點車型是旅行車而不是MPV的重要原因。其實說到這里呢,筆者之所以不看好MPV,主要是國內現有的MPV質量實在太低,而高品質的MPV價格遠遠超過了入門級的旅行車。花同樣的錢能買到一輛好開、好看的旅行車,為什么要去買一輛不好看還沒有任何操控可言的MPV?
圖注:中國市場上的旅行車大多是進口車型,居高不下的售價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種車型在中國的推廣
不過,旅行車想在中國大規模興起,必須打破目前的價格壁壘,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目前國內大多數旅行車都是從國外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動輒30、40萬的價格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還是有些難以承受。如果旅行車能夠實現國產化,價格下探至20萬左右,那么旅行車很有可能成為后SUV時代中國車市的一顆耀眼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