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戰果”依舊非常驕人,以日產、豐田、本田、馬自達為代表的日系車“四大家族”在中國車市取得了超過360萬輛的成績。而中日合資品牌的銷售狀況也非常良好,除了受到來自德系車為主的歐美車系沖擊之外,國內市場并沒有太多力量威脅日系車。
當然,日系車最容易遭遇的尷尬,莫過于所謂的“抵制日貨”。鑒于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存在的一些問題,近年來時不時出現或大或小的“抗日”情緒,有的人意淫中國導彈分分鐘打到日本,干掉萬惡的安倍老兒。然而和平年代大家講的是合作共贏,所以又只好改口呼吁“抵制日貨”。往往“抵制日貨”一冒頭,日系車就是首當其沖遭殃的。情況好一些的話只是銷量少了,情況惡劣的話什么砸車砸4S店之類的事情都會出現。愛國的熱情可以理解,然而以愛國之名,行不義之舉,則完全是喪失理智的行為。
事實上,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存在,對于平衡國內車市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之后崛起,其汽車產業也獲得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但是與此同時,美國福特與德國大眾等汽車巨頭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日系車一度也無法打入歐美市場,因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日系車就是“窮人車”的象征,后來日本車企通過推出雷克薩斯等高端品牌,才逐漸在車市上取得立足之地。長期以來,日系車與歐美車一直處于競爭之中。至于國產車,我們可以很形象地比喻一句——如果說日系車和歐美車是在足球場上踢球的兩個球隊的話,那么國產車只能算是旁邊撿球的……
當然,現在日系車和歐美車在中國的市場上踢球,所以也帶動了本土車企的發展。但是在很長時期內,國產車尚未有實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平衡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力量。中國借著“主場”優勢,通過平衡好日系車與歐美車的比例,可以從中獲利。畢竟中國擁有世界上5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而且其經濟規模是目前全球最具潛力的,中國同時也是日本、歐洲、美國最重要的經濟伙伴,如果日系車和歐美車希望從中國市場漁利,就必須重視中國的訴求,不得不說近年來眾多合資品牌的出現,就是競爭的結果。中國車企從與日系車企和歐美車企的合作中,不僅學到了制造技術,也學到了營銷之道。2015年,中國長城汽車推出的SUV品牌哈弗H6穩坐SUV市場銷量王座,這也反映出中國車企在學習總結之后,已經開始了自主化的品牌發展道路,而且也在局部市場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因此,日系車在中國的存在,其實近乎于是中國車市的一根平衡木。中國車市現在不能沒有日系車,如果日系車真的在中國車市湮沒,那么歐美車將長驅直入,再無對手。而且,由于沒有了“替代品”,中國車市對于歐美車的籌碼也更加有限,在技術、定價、合作等方面,歐美車將占據主動權。由于長期以來歐美國家奉行對華技術封鎖的政策,如果讓歐美車一家獨大,那么國產車將很難再獲得先進技術,也很難再和歐美車抗衡。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將會陷入非常艱難的境地。
2015年7月開始,中國的WTO15年保護期已經結束,中國全面削減關稅,平均稅率從221%降低到17%,并且宣布開放汽車行業。當國家政策保護不再是車市的保護傘之時,中國車市就需要依賴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來維持平衡。對于中國而言,繼續維持歐美車和日系車的平衡發展戰略,是實現國內車市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