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汽車1984年就已經進入中國,比日系車進入中國早了9年,福特汽車到2001年才開始進入中國,比德系車晚了16年。時間有時候可以決定一切,在汽車領域同樣如此,因為大眾汽車的戰略選擇,中國市場大眾汽車的保有量遠遠高于日系和美系車。
德國和日本的汽車體系非常完整,從小型車到豪華車到SUV都有著不俗的表現。至于發動機方面,很多人認為德系車不如日系車,因為大眾的渦輪增壓技術有一部分還來自于三菱,說白了國產車的發動機更是大部分采用三菱的發動機。變速箱,日本愛信、德國格特拉克也是世界超級變速箱生產企業。譬如觀致的變速箱雙離合用的就是格特拉克,而長安CS75用的就是日本愛信。實際上德國的一些車也采用了日本愛信的變速箱,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理解在一些尖端技術上日本車做的還是不錯的。因為日本人的東西更追求耐糙、省油,可是說這些技術都是逼出來的。
曾經在F1賽場讓對手聞風喪膽的本田1.5TV6發動機達到1000+馬力
對于底盤設計,個人覺得德國的底盤應該是比日本的扎實,但是日本的應該相對復雜。因為日本的底盤追求舒適,德國的顯然不是。德國的車的減震會覺得有些硬,但是開過凱美瑞的都知道,這車過個坑就會比較松垮,這應該是汽車的理念和面對市場不同造成的。你看德國很多山路而且高速不限速,這對車輛底盤的要求顯然要平穩、高韌性、高操控,而日本車大部分是美國研發的,美國人追求的更多是舒適度。所以,因為設計理念市場受眾的不同讓輛車差異化了,不過這種差異在未來會慢慢減小,甚至同化,這就是全球化下汽車的發展趨勢。
圖注:豐田汽車在中東有著一群狂熱的腦殘粉
整體上來講,在技術儲備和潛力上德國汽車應該還是優于日系,因為日系追求的東西多、姿態低會讓日系車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過度科技、過度人性”,而發動一戰和二戰的德國顯然要追求的更多是“開我的車要適應我,而不是買我的車我要適應你”。可見,德日汽車到底誰好誰差并不是一個問答題,而是一個選擇題,你選擇的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