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美市場的汽車行業平均利潤分別為25%和7%,中國市場上的汽車利潤遠遠高于發達歐美一些國家。這其中以豪華車的利潤更加突出,那么這樣的一種現象是不是說明中國市場畸形呢?
實際上并非如此,中國汽車行業消費現狀——理智性、成熟性要落后歐美至少10年,有人說是20年,實際上低估了中國消費者的成長,十年以后就會徹底改變目前的消費心理。源于攀比、盲目追求品牌、配置,導致某些品牌車企有了哄抬價格,加配置提車的想法,這種行為在國外很難見到,這源于監管不健全,試想如果這類行為被處罰,誰還敢這么胡來?
其次我們來說下價格,實際上目前A級車在中國的售價已經觸底,包括朗逸、福睿斯、英朗、科沃茲等車型,價格優惠幅度超過1.5萬,價格下探到7萬區。縱使車企利潤空間大,這個價格也能滿足購車一族的心理期望。
再說豪華車,如果不追求豪華車的高端品牌,譬如奧迪A8奔馳S級。退而求其次把購買目標鎖定在奔馳C級,奧迪A4,甚至以可替換性為原則,購買豪華車品牌價格比較低廉的車型,價格也不是貴的離譜。當然,豪華車的價格的確有著很大的降價空間。就像是奧迪A4剛上市價格能突破30萬,但是不過半年跌到25萬以下。那句話怎么說來:如果買車追求空間,那么中級車就夠了,如果追求安全性,金牛座和君越的安全性不能說比奧迪A4,寶馬3系差,所以趨于理智消費的時候,車價自然而然價格就低了。